焦點新聞
勿再把「粉瘤」當「粉刺」--- 認識毛囊囊腫(粉瘤)
 2017-11-08

郭綜合醫院 皮膚科 劉貴中醫師

案例

王先生,50歲男性,約2年前開始注意到左嘴角下方有一無痛卻緩慢變大的皮膚內腫瘤,捏擠時有灰白色具臭味的黏性粉狀物質從表面皮膚上的一個小孔排出。最近在某次捏擠的隔天,發現該腫瘤突然變大並有疼痛情形,且表面皮膚發紅。診斷為發炎性的毛囊囊腫,經切開排膿及口服抗生素治療一週後,紅腫與疼痛均改善。再經過一個月、待發炎完全消退後,進行腫瘤切除手術,將病灶根除。

     

       毛囊囊腫,為臨床上常見的皮膚良性腫瘤,顧名思義,它通常跟毛囊有關,是一種位在皮膚真皮層或皮下脂肪層的囊狀腫瘤(圖一)。其囊壁會向囊內的空腔分泌類似角質的物質,然後慢慢把該囊體撐大而形成一顆腫瘤。在此囊腫上方的皮膚表面常有一個灰黑色小孔,該小孔向下會和囊內的空腔相連,有時用手指捏擠該腫瘤,會有灰白色且具臭味的黏性粉狀物質從這孔洞排出,故俗稱為「粉瘤」。

       毛囊囊腫形成的原因很多,多數是和毛囊堵塞有關,有些則是在皮膚受傷時部分表皮細胞被帶到真皮層之後發展而來,也可能是於胚胎發育時期有些殘留在皮膚內的表皮細胞後續發展而來,或是和某些遺傳性的疾病相關,當然也可能是不明原因而自行發生。不管形成的原因是什麼,其臨床表現通常為一顆位於皮膚內、不痛不癢,按壓時略具彈性及移動性的圓形腫瘤,上覆的皮膚可能呈膚色、灰色或米白色,且常會有一個灰黑色小孔(圖二左),如前述構造。在各個年齡層都可能發生,且身上任何地方也都可能出現,但比較常見的位置則是在臉部、頭頸部、上胸部及上背部。

      毛囊囊腫長出後,因囊壁向內部空腔分泌黏性粉狀物質,故會慢慢變大,不會自行消失。但有時因捏擠、撞擊等外力因素,或因囊壁持續分泌黏性粉狀物質而使囊內壓力太大,導致囊壁破裂時,從囊內滲出的黏性粉狀物質和真皮層或皮下脂肪層接觸後,會引發厲害的皮膚發炎反應,臨床上會看到原本無痛的囊腫突然腫大、發紅、疼痛,按壓起來的質地也變硬(圖二右)。有時還會伴隨續發性的細菌感染。

     

       治療方面,對於沒發炎的囊腫,以手術切除整顆病灶為主,將囊壁切除乾淨,才能避免囊腫復發。另外的治療方式是從皮膚表面向下在囊壁上打洞並摘除囊壁,但此方法不一定能將其清除乾淨,病灶便會復發。至於處於發炎的毛囊囊腫,通常會先將病灶處的皮膚劃開一個小洞,把囊腫內的黏性粉狀物質引流出來,再給予傷口照護及口服藥物,等到發炎減緩後,才施行病灶切除手術。若在發炎時欲將整個病灶切除,不僅傷口會很大,也不容易癒合,且復發率較高。針對比較小顆的發炎性囊腫,則可以考慮在病灶內注射類固醇,幫助發炎消退。但消炎後若囊壁組織仍存在,還是得靠切除手術才能將病灶根除!

 

~郭綜合醫院關心您~

關閉網站地圖
關閉常用查詢
Go Top
門診時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