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點新聞
總共有 5 筆 / 共 1 頁,目前是第 1 筆 ~ 第 5 筆

飲食失調是慢性病也是身心症
飽足感讓大腦分泌血清素及腦內啡,帶來的舒適和安慰。將負面情緒投射在飲食行為上獲得愉悅感,當吃了美味的食物,大腦會釋放出多巴胺等化學物質,一旦大腦的獎酬系統過度刺激,敏感度會降低,對食物的愉悅反應就會減弱,需要吃更多食物,才能滿足。吃得越多體重越重,造成惡性循環。

找回睡眠---身心疾患不上身
光刺激經由視網膜-下視丘徑路到視交叉上核調節,然後再主導體內的生理活動節律,並且掌控褪黑激素分泌與核心體溫,當中最重要的一環即是睡眠,晝夜節律是人類睡眠節律,一旦晝夜節律不協調,使晝夜節律失去恆定,睡眠就會開始產生障礙。
身心.jpg)
舉杯消愁愁更愁---酒精成癮造成的身心危害
在身心科的診療室常會有一種情境,親人帶著酒癮者來看醫師,病人十分抗拒排斥,認為自己沒怎樣,用「否認」來做自我防衛。長期飲酒對身體造成的器官病變導致其病死率為一般人的四倍以上,包括影響相關代謝系統、腸胃道系統、心血管系統、免疫系統及神經系統等皆會造成傷害。
跨領域團隊.jpg)
癌症的心理照護
癌症病人從心理層次到社會與靈性全面性觀點,從初診斷的病情告知到治療期間的情緒支持,直至走到生命末期的靈性照護,這些議題,逐漸被大眾所認識,使得癌症病人心理照護不再被忽略。病人與家屬所要面對的是一個長時間與疾病相處,與適應疾病在治療中所帶來的衝擊,病人的心理問題是醫療照顧上不可忽視的要項。
阿茲海默症.png)
照顧者的身心負擔---探討失智病患的行為及精神問題
失智症不是一種老化現象,而是一種腦部疾病,其症狀不只是記憶力減退,認知能力受到影響。同時還可能出現憂鬱、妄想、精神病、攻擊行為、睡眠失調或漫遊等種種異常行為,這些足以影響人際關係與日常生活。依據台灣失智症協會統計推估,目前全台失智症患者約24.4萬人。
總共有 5 筆 / 共 1 頁,目前是第 1 筆 ~ 第 5 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