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點新聞
總共有 265 筆 / 共 27 頁,目前是第 1 筆 ~ 第 10 筆

郭綜合醫院提醒民眾正視心房顫動與腦中風風險
當心臟開始不規則地「怦怦跳」,不只是壓力大或情緒波動這麼簡單。郭綜合醫院心臟內科葉立浩醫師提醒大眾,心房顫動(簡稱AF)是一種常見卻常被忽視的心律不整疾病,不僅可能引發胸悶、喘氣與心悸,更是腦中風的高風險因子,務必及早診斷、妥善治療。

台灣子宮內膜癌患者十年暴增四成!台灣婦癌醫學會接軌國際指引建議:晚期復發患者治療可使用免疫療法
每年六月是「子宮體癌意識月」,提醒大眾關注女性常見但常被忽略的婦癌議題。子宮內膜癌是子宮體癌中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在台灣每年約有3,500名女性確診子宮體惡性腫瘤,其中超過九成為子宮內膜癌,平均診斷年齡中位數為56歲,好發於停經後婦女,且近年發生率持續上升。

嬰孩燒不退一人類間質肺炎病毒(hMPV)惹的禍
hMPV是一種引起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常見病毒,為單股負鏈RNA病毒。多數人5歲以前有得過,一生中可能多次感染。症狀和其他呼吸道病毒感染相似,小朋友中咳嗽佔68-90%,流鼻水44-77%,發燒52-86%,呼吸困難51-56%等;嚴重的如細支氣管炎、哮吼等。

婦科癌症的篩檢與預防
衛福部統計資料,癌症是國人十大死因第一名。2020年癌症治療總醫療費用支出約1,212億元,近五年平均成長幅度為8.48%。癌症的發生可能因數十年長期的不良生活習慣而造成,世界衛生組織指出3-5成癌症發生是可避免的,實證醫學證明,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癌症篩檢可有效降低癌症死亡率及提高存活率,進而減少醫療費用的支出。

慢性腎臟病新福音---健保補助護腎新藥
台灣被稱為「洗腎王國」,每年洗腎人口超過9萬人。想要避免洗腎,就要從慢性腎臟病照顧做起。目前統計台灣有將近270萬人患有慢性腎臟病,但卻有超過8成未接受治療,近6成患者發現時已是第三期,恐面臨15年內進入透析(洗腎)的危機。

肌少症之風險
肌少症是指因年齡增長所出現肌肉量減少加上肌力減退及(或)體能下降的現象。肌少症已被認定是一種與老化有關的肌肉疾病。而身體肌肉量不足常與骨質疏鬆同時存在,容易造成跌倒與骨折的風險,出現失能與生活品質不佳的問題,需要長期照顧,甚至會增加死亡率。

一鏡到底,耳後無痕不再是夢!---耳內視鏡微創手術,擺脫中耳炎反覆發作困擾
「耳內視鏡微創手術」,這是一種利用特製細小內視鏡,從外耳道進入中耳進行操作的技術,避免傳統耳後切開造成的疤痕與疼痛。郭亮寬醫師指出,耳內視鏡具有高解析度、廣角、近距離觀察病灶等優點,讓手術更精準,恢復更快速。

流感併發重症預防再進化---呼吸道融合病毒疫苗保護力
RSV具有外套膜之單股RNA病毒,是造成嬰幼兒和50歲以上老年人嚴重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RSV具高傳染力,是流感的3倍!且RSV引發重症的病程進展相當快速,只需2~3天,就可能肺炎發展為嚴重的呼吸衰竭,進而演變成死亡。

隱形的骨骼危機---維生素D缺乏如何影響你的健康
維生素D能幫助人體吸收鈣質、維持骨骼健康,並在免疫調節、肌肉功能與全身代謝中扮演關鍵角色。然而,神經科醫師指出,現代人普遍缺乏維生素D,且往往毫無自覺,這種「隱形的健康危機」可能導致骨質疏鬆、跌倒風險增加、免疫功能失調及慢性疼痛等問題。

告別坐立難安---無痛微創「痔」療新選擇
痔瘡是一種靜脈曲張,因肛門和直腸靜脈叢長期擴張充血而引起症狀,包含腫脹、突出、疼痛甚至出血,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常常造成極大的困擾,甚至可能出現慢性貧血或出血性休克等嚴重併發症。
總共有 265 筆 / 共 27 頁,目前是第 1 筆 ~ 第 10 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