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門簡介
糞便潛血免疫法檢查的臨床意義
2022年2月院訊

大腸癌為國人發生率名列前茅的癌症,但若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其存活率高達90%以上。因此國健署補助50-74歲國人每兩年一次糞便潛血免疫法檢查,藉以進行大腸癌預防性篩檢,維護國人健康。
糞便中又沒看到血液,應該沒事吧?
糞便潛血意謂著在肉眼檢視下看不到的糞便血液,利用實驗室的儀器分析可偵測到糞便中是否含有血液成份,因此可利用此方式進行大腸癌的初步篩檢,若腸道中出現血液反應時受檢者就需要以大腸鏡做進一步的檢查。
糞便潛血免疫法採檢小須知
糞便潛血免疫法相較於化學法,不受食物、鐵劑、維生素C、阿斯匹林等影響,所以分析特異性也較高,其原理為利用人類血紅素特異抗體偵測糞便中人類血紅素來分析潛血是否存在,因此採檢過程有一些細節是必須要特別注意的:
- 受檢者若月經、痔瘡、便秘出血或血尿的檢體,可能干擾檢驗結果,造成免疫法之偽陽性,這段期間請暫停採便。
- 糞便不可解入馬桶後再撈起,以避免污水及尿液造成污染。
- 請在糞便不同表面刮取適量的糞便,放入含保存液的專用採便管,過量採檢也會干擾儀器分析。
- 由於血液在室溫下可能會遭糞便中的細菌所破壞,因此建議採檢完後盡速送回;如無法立即送檢,請務必先保存於冰箱冷藏。
被通知陽性結果該怎麼辦?
除了大腸癌可能造成糞便潛血之外,其他如息肉、發炎、採檢時的血液污染,皆可能造成陽性反應,因此毋須驚慌,建議及早回診至肝膽腸胃科,依醫師評估後進行進一步的檢查,才能了解陽性反應的原因,維護身體健康。
口腔癌發現多末期!醫:使用檳菸酒須定期癌篩
2022-07-14 記者王俊忠/台南報導

口腔癌號稱是最短命的癌症,會造成生命平均損失16.3年,郭綜合醫院耳鼻喉科醫師何承宇指出,通常口腔癌有症狀或有問題時都已經是末期、且不易治癒,也會造成罹癌者日後生活巨大的影響,例如飲食、外觀都會有很大問題。許多患者說很後悔沒有及早發現治療及戒菸、戒檳榔。
「嚼檳榔、抽菸、喝酒是罹患口腔癌的3大危險因子。」何承宇指出,據研究,有嚼檳榔習慣者罹患口腔癌機率是沒有該習慣的28倍;若嚼檳榔又吸菸,罹患口腔癌機率則提高到89倍;如果嚼檳榔、吸菸、喝酒3種危險因子都有的人,罹患口腔癌比率比一般完全沒有這些習慣的人高出123倍。
罹患口腔癌的患者大多數有嚼檳榔的習慣,何承宇表示,許多民眾都誤以為只要檳榔不含其他添加物就不會罹癌,其實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早已在2003年證實檳榔本身就是個致癌物,即使未添加紅灰、白灰、荖花,光嚼檳榔就會致癌。
因為這2年多來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 疫情影響,許多民眾到醫院求診意願降低;在看診時,口罩防護更是滴水不漏,然而菸檳導致口腔癌發生的機率並未因此降低。何承宇認為,防疫很重要、防癌也很重要,郭綜合醫院設有免費口腔黏膜檢查。
凡30歲以上男女,目前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或目前有吸菸的民眾及18至29歲嚼檳榔(含已戒檳)原住民,可於每2年做1次口腔黏膜免費檢查,民眾只需帶健保卡就能接受檢查,只要短短幾分鐘就能得知自己的口腔健康狀況,符合以上條件者,到醫院就診時順道一起做口腔黏膜檢查,能減少重複到醫院的困擾。郭醫2樓門診服務台設有篩檢櫃台,每天上午都有個管師協助民眾諮詢與做癌症篩檢。
防疫也要防癌 口腔癌篩不能免
2021-10-10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衛福部109年死因統計和國健署107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每年超過3000國人死於口腔癌、8000多人診斷為口腔癌。 研究顯示,嚼檳榔、吸煙、喝酒為口腔癌危險因子,醫師也鼓勵有菸檳習慣的民眾,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 以利早期發現治療。
口腔癌為我國青壯年男性最常見的癌症之1,在男性癌症發生率和死亡率皆排名第4,大多數患者皆有嚼檳榔的習慣, 而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也在92年證實,「檳榔子本身即是第1類致癌物」,即使無添加紅灰、白灰、荖花, 光嚼檳榔就會致癌。
透過口腔黏膜檢查多能提早發現口腔癌或口腔癌前病變,國健署自民國99年起補助30歲以上嚼檳榔(含已戒)或吸菸民眾, 每2年1次口腔癌篩檢,每年透過篩檢可以發現3600名癌前病變個案與約1300多名口腔癌。預防口腔癌除了定期檢查外, 除戒菸、檳等危險因子更加重要。
郭綜合醫院表示,自去年疫情開始,許多民眾避免前往醫院,對於脫下口罩接受檢查意願也降低,民眾接受癌症篩檢的情形 也大受影響,今年1~6月有菸檳行為者接受口腔黏膜檢查有23.7萬人次,較去年同期減少1.5萬人次(6%)。
隨著疫情逐漸穩定,郭綜合醫師何承宇也提醒有菸檳習慣、符合口腔癌篩檢資格尚未接受口腔黏膜檢查者盡快檢查,郭綜合 醫院設有免費口腔黏膜檢查,凡30歲以上男女,目前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或目前有吸煙的民眾及18~29歲嚼檳榔(含已戒檳) 原住民,可每2年1次的口腔黏膜免費檢查。
定期檢查 揪早期子宮頸癌
2021-07-14 自由時報記者王俊忠/台南報導
